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劳动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受到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生活条件恶劣。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工人们开始组织起来进行斗争。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这场斗争得到了全国各地工人的支持和响应,最终,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工人们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劳动节的设立,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一种保护和尊重,也是对劳动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弘扬。它提醒人们,劳动是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劳动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同时,劳动节也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一个机会,让人们在辛勤劳动之余,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劳动节,也称为国际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或国际工人节,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它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庆祝。
1886年5月1日,在美国芝加哥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这场运动虽然遭到了当局的暴力镇压(即著名的“干草市场事件”),但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并且继续推动全球范围内对于改善工人待遇的支持,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此来表彰全世界劳动者的贡献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因此,“劳动节”的名称就是用来庆祝和尊重所有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们,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上那些为了争取更好工作条件而奋斗甚至牺牲的人们。这一天成为了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公共假期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表达对劳动者价值的认可。在中国,从1949年起也将5月1日正式列为法定节假日之一。